创新凝聚华西牛,逐梦奋进新征程 ——我国发布自主培育肉牛新品种“华西牛”


“华西牛”是历经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形成了当前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较突出、遗传性能稳定的专门化肉用牛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自主繁育,踔厉攻坚破困局

我国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牛肉已逐渐成为小康社会人民菜篮子不可或缺的食材。2021年,我国牛肉产量约698万吨,消费量达93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随着消费和生产缺口的拉开,2021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牛肉第一大进口国。品种是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肉牛产业的基础,但受制于优秀种牛短缺,我国肉牛核心种源70%以上依赖进口。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刘现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安全,强调要抓紧培育具有自主产权的优良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打好种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谁拥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品种,谁就拥有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


肉牛作为典型的大家畜,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育成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要从根本上保障我国肉牛种源安全,增强牛肉供给能力,亟需培育和打造国产肉牛新品种。


联合育种,聚力创新谋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畜禽种业经历了本土品种选育、引进品种改良、引进选育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华西牛”的新品种培育工作,最高可追溯到1978年,在内蒙古乌拉盖地区,选用体质结实、适用性强、耐高寒的兼用西门塔尔牛、蒙古牛、三河牛和夏洛来牛,开展了复杂而漫长的杂交选育试验。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李俊雅研究员带领团队深入扎根乌拉盖草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肉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通过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创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党工委书记乔建强表示,“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工作,高效率实现了草原畜牧业的提质增效。


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华西牛”育种群规模不断扩大,从2003年与乌拉盖15家养殖户合作开始,到2022年,全国华西牛核心群场户达41家,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目前,华西牛核心群总数达4200余头,繁殖群体2.5万头。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李俊雅表示,我们培育“华西牛”,就是为了解决肉牛品种的供种问题,我们希望再利用5至10年的时间,逐渐扩大育种核心群规模,“华西牛”种质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实现肉牛主导品种自主供种,保障我国肉牛种业供给和战略安全。


乘势而上,增收致富谱新篇

历时40余年,经过不断的选育提升,最终育成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成年公牛体重达900kg,成年母牛体重达550kg以上,宰前活重600-650kg,平均屠宰率62.39%,净肉率53.95%,平均育肥期日增重达1.36kg,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加速“华西牛”的应用推广和品牌建设,通过种公牛拍卖会、网络拍卖等形式,提高品牌价值塑造。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举办全国种公牛拍卖会,单头拍卖价格最高达到24万元,总拍卖额1109.7万元。


“我是从2004年参与培育‘华西牛’,我为我的牛群建立了系谱档案,后裔测定数据也都做了记录,现在‘华西牛’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现在出生的小公牛、小母牛,去年的单价都平均卖到2万以上了,去年总收入在100万左右”,乌拉盖“华西牛”核心群养殖户王金强说。


砥砺奋进,扬帆起航新征程

新品种已诞生,新征程已开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作为畜牧科研的国家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科技融合,创新推广模式,加快“华西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育华夏良种

兴民族种业


来源:锡林郭勒新闻视频号



新闻资讯

NEWS

首页    知识科普    创新凝聚华西牛,逐梦奋进新征程 ——我国发布自主培育肉牛新品种“华西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