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牛——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牛”

近年来,我国牛肉需求量不断增多,牛肉产量和进口量均保持平稳态势增长。据统计,2021年我国牛肉产量为698万吨,进口牛肉量达到233万吨,占我国牛肉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而我国肉牛产业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地方黄牛生长速度较慢,育肥周期较长,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一直引进国外的肉牛品种。


从群体结构来看,现在我国肉牛的主要来源有80%是本土黄牛与外国引进品种的杂交群,在杂交群里又有79%是西门塔尔牛的杂交群体,整体来看,将近有60%的牛群含有西门塔尔牛的血统。随着我国牛肉消费量的不断增多,培育我国自主的肉牛品种迫在眉睫。


“华西牛”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经过40余年持续选育而成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2021年底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华西牛”是以肉用西门塔尔牛为父本,乌拉盖地区(西门塔尔牛×三河牛)与(西门塔尔牛×夏洛来×蒙古牛)组合的杂交后代为母本,经过40余年持续选育而成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特性特征

“华西牛”躯体被毛多为棕红色或黄色,有少量白色花片,头部白色或带红黄眼圈,四肢蹄、尾稍、腹部均为白色,多有角。公牛颈部隆起,颈胸垂皮明显,背腰平直,肋部圆、深广,背宽肉厚,肌肉发达,后臀肌肉发达丰满,体躯呈圆筒状。母牛体型结构匀称,乳房发育良好,性情温顺,母性好。


产量表现

“华西牛”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净肉率高,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华西牛成年公牛体重936.39±114.36kg,成年母牛体重574.98±37.19kg。20-24月龄宰前活重平均为690.80±64.94kg,胴体重为430.84±40.42kg,屠宰率62.39±1.67%,净肉率53.95±1.46%。12-18月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为1.36±0.08kg/d,最高可达1.86kg/d,12-13肋间眼肌面积为92.62±8.10cm2


生产技术

根据“华西牛”的分布特点,在河南、湖北等农区,采取舍饲的饲养模式;内蒙古乌拉盖等牧区,采取放牧+补饲的模式。因此,在湖北、云南、吉林和河南等舍饲条件下,实施早期断奶技术提高“华西牛”的连产率;在内蒙古乌拉盖等放牧条件下,实施补饲技术保证“华西牛”冬季的营养需要。


适宜区域

“华西牛”适应性广泛,目前已在内蒙古、吉林、河南、湖北、云南和新疆等省区试推广。


推广效果

人民网报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养殖“华西牛”是好日子的代名词。牧民王金强家里有150头“华西牛”母牛,年纯收入100多万元,出栏时,别的牧民家的牛犊才1万多元,而他家的牛犊平均能卖到2.5万元。王金强的腰包鼓起来了,却打心眼里感谢那些培育出“华西牛”的“牛人”们。


2021年底,肉牛新品种“华西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至此,我国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在乌拉盖管理区正式诞生。近3年,乌拉盖管理区在卫生、教育、农牧等8个行业领域,通过跨地区组建联合体、战略联盟,采取“请、派、联”等措施,累计引进120批368人次专家。人才的硬核力量支撑,使“华西牛”为乌拉盖管理区乡村振兴打了头阵。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人才振兴。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认真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通过大力引才育才,打造人才“矩阵”,并依托创新型人才大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建立国家级优质良种肉牛繁育示范基地。“华西牛”的培育中,乌拉盖管理区聚焦育种、养牛的发展目标,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创业平台,先后引进培育奥科斯牧业、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乌牛牧业有限公司等10家肉牛养殖企业,引进蒙古国农科院院士杨·甘宝勒德、中国农科院博士李俊雅、肉牛产业研究员呼格吉勒图等“高精尖缺”人才36人,汇聚人才资源,推动创新创业,助推牛群良改率和繁成率分别达到100%、85%。


说起自家养殖的“华西牛”,王金强总是赞不绝口:“这牛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净肉率高,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适应面广,经济效益高……” 如今的王金强是国家肉牛遗传资源评估中心注册成员。一年到头,前来他家咨询购买的客商、养殖户更是络绎不绝。2021年,黑龙江一家种公牛站以每头3.5万元的价格买走他家12头公牛犊,母牛犊均价也超过2万元。


怎样才能提升本土人才培养质量,并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乌拉盖管理区围绕发展壮大现代肉牛产业,推行“企业+合作社+农牧民”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和专家团队引领作用,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为牧民提供饲养管理、选种选配等技术服务,成功打造王金强、白铁柱、张慧君等20余户乡土“牛”人,培育存栏数达50头以上的肉牛核心群28个。


与此同时,乌拉盖管理区依托“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持续深化优质良种肉牛产业项目。本土专家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培育300余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500余牧户科学养殖,每头牛年收益增加2000元以上,实现了牧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16年的5.6万元,到2021年8.6万元的飞跃。乌拉盖管理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牛产业真正“牛”起来。


人才“引”进来后,要如何“留”下来?乌拉盖管理区加大配套力度,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建立党政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先后为人才项目落实用地15万亩,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落实人才引进住房补贴政策,建设高标准人才公寓,打造服务“心贴心”的人才之家。


多年来,随着一个个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出炉,一项项人才引进机制陆续建立,一批批各类人才不断成长。乌拉盖管理区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成立现代农牧业人才基地,推进国家肉牛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创新中心建设,已经培育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1家,华西牛总规模3.4万头,占全国总存栏64%。这些齐聚乌拉盖管理区的英才,正为乡村振兴路上蓄势腾飞的乌拉盖管理区打牢坚实的人才支撑。


结语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我们基本上再有4到5年的持续的工作,能够达到我们的肉牛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我们就是要采取集团化,紧接市场,引入社会资本,采取更加严密的组织形式,形成一个更加严密的、紧凑的育种联合体,从而把这个牛推向市场,推向世界。


当前,种业之争的本质是科技之争,焦点是资源之争,没有自主的资源,就没有自主的品种。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育种保种任重而道远。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自主培育出白羽肉鸡、华西牛等18个畜禽新品种,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开了个好头。


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品种通过审定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扎实努力,务求品种优势尽快转化为商品优势、产业优势,才能实现种业强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时代必将到来!


来源: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新闻资讯

NEWS

首页    知识科普    华西牛——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牛”